(一)

你若不壓橄欖成渣,牠就不能成油;你若不投葡萄入醡,牠就不能變成酒;
你若不煉哪噠成膏,牠就不流芬芳;主,我這人是否也要受你許可的創傷?
(副)
每次的打擊,都是真利益,如果你收去的東西,你以自己來代替。

 

這首詩歌的詞是倪柝聲弟兄(1903-1972)所寫。倪柝聲弟兄於1920年得救,並同時受主呼召要作主的僕人事奉祂。在倪弟兄盡職的初期,他被擺在十字架的環境裏。

在《倪柝聲弟兄三次公開的見證》一書中,倪柝聲弟兄見證道:「1923年我們有七位同工,我與另一位比我大五歲的同工是領頭的。我們每週五有同工聚會,其餘五人都是聽我們二人爭執。那時我們都年輕,各有各的看法。週五我們相爭,週六我就去年長的和受恩姊妹那裏,控告比我大五歲的那位同工。」

但是每每倪弟兄到和姊妹面前,和受恩姊妹總是跟他說:「他比你大五歲,你應當聽他的話而順從他。」「你不要管有理或無理,聖經是說,年幼的要順服年長的。」
倪弟兄心中雖不服氣,但是他卻也不好再說什麼。有一次,他認為他有好的理由,他以為去告訴和受恩姊妹,她理當會站在他那邊,但是和姊妹也沒有理會他對弟兄的控訴,反而這樣對他說:「某某同工錯不錯是另一件事,今天你在我面前這樣控訴弟兄,像不像個背十字架的人呢?像不像羔羊呢?」倪弟兄在見證中回憶道:「給她一問我實覺慚愧;我永遠不會忘記,那一天我的言語和態度,的確不像一個背十字架的人,不像羔羊。」

在這樣的光景中,倪弟兄學習順服的功課。神要將我們的七棱八角磨掉,這是不容易的事。但是倪弟兄自己經過十字架的磨煉,他才認識,人若經不起十字架的磨煉,就不會成為有用的器皿。只有羔羊的靈-溫柔、謙卑、和平,才是神所喜悅的。人的雄心、大志、幹才,在神面前都是無用的。在召會中,對與不對都沒有地位,算得數的乃是背十字架,並接受十字架的破碎。這才能流露神的生命,並成就神的旨意。

詩歌是詩人與神之間甜美的交通,詩人認識在神的工作中,他不能憑著才能,幹才,他所需要的就是經過十字架,讓裏面的生命能夠釋放出來,因此在詩歌的歌詞中,表達出了詩人對神工作的認識,以及他的降服。

詩歌第一節說到橄欖成渣纔能成油,葡萄入醡纔能成酒,哪噠成膏纔流芬芳。物質界是如此,在神的工作中更是。主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二章告訴我們:「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,仍舊是一粒;若是死了,就結出許多子粒來。」生命是在麥子裏面;麥子的外面有一層殼子,這一層殼子一天不裂開,麥子一天不能生長。這段聖經的下文說,人如果愛惜自己的生命,就要失去生命;人如果恨惡自己的生命,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。主在這裏給我們看見;外面的殼子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,裏面的生命就是祂所給我們的永生的生命。如果要讓裏面的生命出來,外面的生命就非損失不可。外面的不破碎,裏面的就出不來。

詩人在前三句舉了物質界的例子,最後一句說到詩人自己,外面在經歷環境的破碎,但是他願意將此視為讓裏面的生命能釋放出來的機會。詩人好似耶利米,在深淵中向主發出呼籲,好似不解,又好像帶有一絲理解,「主,我這人是否也要受你許可的創傷?」但在此一問句的背後,已經能看見他的決心,他願意接受主所許可的環境帶給他的創傷,為使裏面的生命能夠釋放出來。

但在副歌,我們可以看見,詩人對於環境的剝奪卻有一個積極的看見,他說,「每次的打擊,都是真利益。」這個利益是什麼呢?就是下一句說的,「如果你收去的東西,你以自己來代替。」雖然在環境中有剝奪,但詩人將此一痛心的景況,化作為主所收去的東西。「每次的打擊」與「你收去的東西」相對;而「真利益」與「你以自己來代替」相對,所以真正的利益就是主自己。(續,周書雅)

參考書報:《倪柝聲弟兄三次公開的見證》、《人的破碎與靈的出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