召會初期的繁增,在於挨家挨戶的實行小排

 使徒行傳二章四十一、四十六及四十七節說:「於是領受他話的人,就受了浸,那一天約添了三千人…他們天天同心合意,堅定持續的在殿裏,並且挨家挨戶擘餅,存著歡躍單純的心用飯,讚美神,在眾民面前有恩典。主將得救的人,天天和他們加在一起。」


 召會初期的實行就是人一得救,就挨家挨戶的在家中實行小排聚會;並且成了眾召會中持續且普遍的實行(參羅十六5,林前十六19,西四15,門2)。初期的召會可說藉著小排托住了上千得救的人,使召會得著擴增。


年增加率達百分之百,主要是得力於分排

 等到李常受弟兄來到臺灣後,他見證:「從1949到1956年,我們的平均年增加率達百分之百,主要是得力於分排。我們不只傳福音把人救進來,也分排托住他們。好比作母親的,若是一直生小孩,卻沒有地方交託、養育,一定夭折。這就是我們二十多年來所忽略的要點。我們一直傳福音,同工、長老們天天忙碌作工,作了廿八年,帶進四萬五千人受浸,卻沒有注意要有托住他們的地方,以致大部分都流失了。一沒有小排,就如同水從井裏打出來,因著沒容器,只好倒在地上,不久就滲回到土裏;過一會兒發現沒有水,又從井裏打水,同樣倒在地上…。二十多年來,大家就是這樣反覆的作,傳福音、受浸談話、給人施浸、然後把人放回『地』上,結果差不多都漏光了。如同後門比前門還寬,打進來的遠不如漏出去的快。我們在前門洋洋自得了二十多年,看到四萬人走進來,卻沒有注意到所有進來的,幾乎都從後門走出去,所剩無幾。總結其因,不外乎我們捨棄了小排。」



只要排一建立起來,必定有繁增

 在當時(1985年)李弟兄就鼓勵眾聖徒:「眼光要清楚,不能單靠大聚會,倒要倚靠小排。假使臺北召會現在有五千位聖徒聚會,至少需要有五百個排;若是繁增到一萬人聚會,就要建立一千個排。原則上,增加多少人就要按比例增加多少家,建立多少排。這樣一來,有沒有會所都能過召會生活,都能顧到人。只要有家作基礎,把家作得好,基本的問題足能應付。這意思是,即使沒有學校給與高等的教育,至少也能給與一般的國民教育,甚至好一點也可給與中學教育。所以,當前的首要之務是恢復排,並且要恢復得比從前更有力。盼望眾人對此都能得著深刻的印象,接受這樣的交通;不是為別人,乃是為自己,好使我們每個人的家都打開,並且是挨家挨戶的打開。這就是召會擴增與開展的憑藉和基礎。倚靠大聚會,這不能說沒有幫助,畢竟聊勝於無;但這不是正確的政策和作法。正確且準確的作法乃是使用排,只要排一建立起來,必定有繁增。」

 感謝主,很快的,在3月22日我們就有今年第一次的小排成全訓練,我們要分九個照顧區舉行,大家都要來參加,這個訓練不僅作一次,我們還要一直作。全召會看重小排,加強小排,使每個小排都滿有活力,滿有繁殖力。我們期盼年底全召會小排達到預定的目標:四千五百人次。榮耀歸與神,阿們!(李來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