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拔摩憶啟示,覽修院思騎士,查網書悟主是

 登上拔摩海島(Patmos),好像做夢一般,那一個老約翰得啟示的地方對我來說,像一個遙遠不可及的存在,可是現在就踏在我們的腳下。

約翰是被迫害基督徒的羅馬皇帝多米田(Domitian 又譯圖密善或豆米仙)放逐於此,後由多米田的繼任者涅爾瓦(Nerva)釋放,而返回以弗所牧養召會至終老。

 拔摩島的位置雖然很靠近土耳其卻是屬於希臘的,它是一個多岩石的火山島,居民大部分住在首府科拉(Hora)。聖約翰修道院(Monastry of St. John the Theologian又譯聖若望修道院)建於科拉市最高處,科拉市所有的建築物環繞修道院向下而建,幾乎都是白色,而且牆壁又高又厚,因為拔摩島以往經常被海盜騷擾、掠奪。它的半山腰有啟示錄洞(Cave of the Apocalypsis),再向下有路直達本島聯外最繁忙的商港斯卡拉(Skala)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9年將聖約翰修道院和啟示錄洞一起列為世界遺產。

(圖一 拔摩島首府科拉與修道院、啟示錄洞、斯卡拉港位置圖)

 巴士載著我們由下往上,先來到啟示錄洞,其入口處上方有一個馬賽克貼畫,畫的是約翰口述所得的啟示,囑同工伯羅哥羅(Prochorus)手記下來,寫成了啟示錄,伯羅哥羅是使徒行傳節所記,初期召會所選出的七位執事之一。進了入口,沿著一個石鑿的階梯往下,我們到了啟示錄洞,山洞面向大海這邊有一個很大的開口,我想像著老約翰站在這裏,海風輕輕拂過他歷經風霜的臉,他與他的銀絲飄飄然,遺世獨立…在這裏,他說「當主日我在靈裏,聽見在我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說…」(啟10)導遊照著導覽書告訴我們,這個聲音發自洞頂三條非常明顯的石縫的交會點上,而另一面的洞壁靠近地面處有一個小凹洞,比頭大不了多少。導遊說約翰晚上就是把頭伸進這個小洞裏枕著頭睡覺的,真是令人難以想像,這似乎是一個很珍貴的遺跡,所以用圍籬圈住保護起來。(見圖 洞內禁止拍照,照片取自網路,洞內後來的人所佈置的是典型的東正教風格)

(圖二 啟示錄洞遺跡入口上方有約翰與伯羅哥羅的馬賽克畫)

(圖三 啟示錄洞 箭頭所指為約翰枕頭處,以及洞頂的石縫)

 啟示錄的第章和第三章是寫給七個召會的書信,第一封寫給以弗所召會,保羅也寫信給以弗所召會。列入聖經的書信中,沒有一處召會像以弗所一樣得了兩封書信,我想這是很有意義的,也有人將這兩封書信拿來作對照。

 巴士載著我們繼續向上直達頂點的聖約翰修道院,為防衛海盜,修道院建得像一個碉堡,外牆高達15公尺,修道院內有圖書館和博物館,在此可俯瞰本島連外最繁忙的商港斯卡拉(Skala)。

 

(圖四 建在科拉市最高處像碉堡的聖約翰修道院,科拉市所有建築環繞修道院而建,幾乎都是白色)

(圖五 聖約翰修道院頂端鐘塔)

(圖六 俯瞰斯卡拉港)

 離了拔摩島,遊輪航行了一夜,我們到了羅德島(Rhodes),島上有著名的羅德騎士團遺跡。騎士團是十字軍東征之下的產物,十字軍東征則是舉著宗教的旗幟,隱藏著政治與經濟目的的軍事行動。當時最有名的三大騎士團就是聖殿騎士團、醫院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。如今僅存的是由醫院騎士團演變而來的馬爾他騎士團,是一個「準國家」組織,擔任聯合國觀察員持續至今,是最為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騎士會之一。

 在十字軍東征期間,醫院騎士團占領了羅得島,並將團名改為「羅得島騎士團」,統治羅德島兩百年之久,成為島嶼歷史上重要的存在,他們在島上留下了許多中世紀的建築。我們行經著名的「騎士大道」(Avenue of the Knights),參觀「騎士團長宮殿」(Palace of Grand Master of Knights)的外圍,因為適逢五一勞動節,所有的景點都不開放參觀,我們只能在外圍聞香囉!

(圖七 來自四面八方的弟兄們在老城區入口合影)

(圖八 騎士大道)

(圖九 姊妹們與騎士合影)

 羅得島舊城最熱鬧的是Socratous大街,我卻看到一個肅穆的猶太殉道者廣場(Square of Jewish Martyrs),當時未深究其原由,回來查閱資料,始知廣場中立有大屠殺紀念碑,紀念1604位羅得島的猶太人被納粹遣往波蘭的集中營受害,目前島上僅餘幾十位猶太人了。我深深受感,猶太人是神的選民,每一位都是神的珍寶,無論在何處,他們對自己受難的同胞列名造冊入檔案,一個也不漏掉!當時我並沒有注意到有紀念碑,再翻閱照片時,才發現一張廣場的鸚鵡照片背後照到了刻有大衛之星的紀念碑。參觀完Socratous大街,我們商量著分組坐計程車在島上遛遛。沒話找話說,問了司機先生「羅得」是什麼意思,他說,羅得就是玫瑰花,不過他們口中的玫瑰花卻是朱槿花。何故?維基百科告訴我們,因為朱槿原產於中國南部,歐洲各語系依循其拉丁學名皆稱朱槿為中國玫瑰,原來如此。而殺了半天價還是不便宜的計程車行程,帶我們去了兩個景點之後,卻在介紹我們吃了一個海邊餐廳下午茶後告終,直接送我們回港口。

(圖十 熱鬧的Socratous大街的貓頭鷹噴泉,背景露出「騎士團長宮殿」的高塔)

(圖十一 猶太殉道者廣場--鸚鵡後面有一個紀念碑,上面刻有大衛之星,紀念島上在納粹大屠殺中喪生的1604位猶太人)

(圖十二 海邊餐廳的下午茶,海鮮真的很新鮮可口)

 終於,我們來到愛琴海文明之邁諾安文化的發源地—克里特島,島的南面是浪濤起伏的地中海,北面則是相對平靜的愛琴海。克里特就是聖經上所說的革哩底,保羅曾留提多在這裏牧養信徒,如提多書一章五節所記:「我從前留你在革哩底,是要你將我所未辦完的事辦理妥當,又照我所吩咐你的,在各城設立長老。」又說「…革哩底人常是說謊的,乃是惡獸,又饞又懶…你要嚴厲的責備他們,使他們在信仰上健康。」這是在西元第一世紀中葉。今天島上不少村鎮、教會、修道院仍在紀念提多之名。

(圖十三 克里特島位置圖)

 克里特文化發跡很早,以漫長的邁諾斯時代(約西元前3650年~西元前1400年),為其全盛時期,而這高度文明的瑰麗古物又以英國考古學家亞瑟埃文斯(Arthur Evans)在克諾索斯(Knossos)宮發掘出土的最為可觀。我們在宮中的儲藏室看到了許多儲物的大陶罐,他們製陶,並與島外國家貿易往來,當時島上也能以錫和銅冶煉青銅,製作青銅器,並且有了文字,被稱作線形文字A,這種文字尚未被解開,所以對於這一個古文明的璀璨,後人仍難登其堂奧。導遊Marina說,我們可以猜測,在克諾索斯宮中許多線形文字A泥版,是錄宮中儲藏室庫存以及進出口物流的品名及數量。相對於邁諾安文明的線形文字A,邁錫尼文明的線形文字B則已經被破解。

(圖十四 儲藏室的大陶罐,可供盛裝橄欖油、酒類或穀物等糧食)

(圖十五 邁諾安線形文字的一部分)

 導遊Marina引導我們看了宮中多處指標性的遺蹟和壁畫,並指陳當時的建築就已經有設計非常良好的排水道。其中絕大部分壁畫或者展品都是複製品,其真跡藏於伊拉克利翁的考古博物館中。然而這燦爛的文明卻於西元前1700年代神中斷,復起後,又於西元前1450再次全毀,據稱是鄰近的聖托里尼島的火山大爆發所致,約在西元前1420年邁錫尼人征服了克里特島。從此再沒有人知道這一個古文明。直到英國的考古學家亞瑟埃文斯,在西元1900年挖出了克諾索斯宮,將希臘文明的起始推前了幾千年,真是了不起的發現,他對於人們認知歐洲與地中海的史前史作了極其巨大的貢獻,亞瑟在克里特島上考古四十年。

(圖十六 如迷宮般的克諾索斯宮)

(圖十七 有公牛壁畫的高台是克諾索斯宮指標性遺跡)

(圖十八 宮中設計良好的排水道)

 

(圖十九 亞瑟埃文斯(1851--1941),對於人們認知歐洲與地中海的史前史作了極其巨大的貢獻)

 我們的旅行即將結束於聖托里尼島,這個島在多年前曾發生了一次幾千年以來最猛烈的火山爆發,留下一個大火山口和幾百米厚的火山灰,可能間接促成克里特島的邁諾安文明的亡,似乎也與希臘哲人柏拉圖所著「對話錄」中所提及消失的「亞特蘭提斯」有關。在聖托里尼島上,我們的導遊是一位在阿爾巴尼亞長大,定居於加拿大,卻在每年的夏天來聖托里尼島當導遊的青壯年,我當時就覺得一個人的生涯可以這樣發展也是挺有趣的。他略具威脅的告訴我們,即使是現在,每一次觀光客登島,仍是冒著火山再次爆發的危險。然而島上建築藍白相間,襯以蔚藍大海,景色美不勝收,又有號稱最美的夕陽,仍然吸引絡繹不絕的觀光客,許多遊客在面西的崖邊或坐或站等待美麗的夕陽。

 島上沒有溪流,因此以往島上水源一直短缺,如今島上裝備了一個海水淡化廠可以向居民和遊客提供日常用水。島上主要的經濟除了旅遊業,還擁有一個小型的葡萄酒工業,依靠當地特有的葡萄品種「阿西爾提可」而小有名氣。阿西爾提可葡萄枝都極為古老,因為他們對葡萄根瘤蚜免疫,二十世紀早期此病大流行的時候,它們得以免於被移除。根據其習性,植株之間的間隔很大,靠露水潤濕,被植成籃子狀,可以把葡萄懸於內部以保護它們不受風害,只是我們去時,尚未見有葡萄串。

 在聖托里尼美麗的夕陽中,我們結束了愛琴海的島嶼旅行。

(圖 二十 新月形的聖托里尼島,凹處有火山口) 

(圖 二十一 被植成籃子狀的「阿西爾提可」葡萄)

(圖 二十二 盤據崖邊等待夕陽的遊客)

 雖然已經寫了一萬多字,還有許多見聞沒有分享到,期待大家自己去探索囉!經過這次旅行「行千里路,讀萬卷書」對我的新解是:因為旅行中多有不解之處,就回來翻書對照旅行記憶(其實是上網更多)!因此文中若有解釋錯誤之處,敬請包涵並多多指教。感謝領隊伍弟兄,感謝在雅典的鄭弟兄、古弟兄兩家,感謝曾在希臘住了十餘年的許弟兄陪同我們,感謝在愛琴海諸島上為我們翻譯的李弟兄,感謝彼此作伴的同夥們,這一切都源自於愛我們的主,感謝讚美主!(楠梓區 李鄧湘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