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
嘴脣不潔、心意不潔,都是失敗、都是污穢;
前所希望今已銷滅,主,你是否仍有恩惠?

二、
聖潔裏面仍有行為,謙卑時候仍憑自己;
連我流淚為罪懊悔,都需你血把牠洗滌。

三、
最好存心仍存自己,最大捨己仍有動機,
我心就是我的仇敵,主,我希望可否在你?

四、
事奉神中,有己意思,愛別人中,有己興趣;
我不能動,我不敢止,事事處處有己寄寓。

 ♬點我看歌譜♬

 詩歌315首是詩人在神的光中「認識己」之後,按經歷所寫出羨慕「脫離己」的一首詩歌。己就是魂生命,重在人的意見和主張。在馬太福音第十六章,當彼得聽見主耶穌要上十字架去受死時,他就拉著主,並責勸祂說:「主阿,神眷憐你,這事絕不會臨到你。」彼得似乎忘記主耶穌上十字架的目的是要完成神的計畫。倘若彼得要主稍微可憐祂自己,而不讓十字架臨到祂身上,十字架就要擱在一邊,神的計畫就無法完成。因此,主耶穌在廿三節就對彼得說:「撒但,退我後邊去罷!你是絆跌我的,因為你不思念神的事,只思念人的事。」廿四節又對門徒說: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否認己,背起他的十字架,並跟從我。」由此可見,像彼得這樣一個得救並熱心事奉主的人,若沒有對付己,神的旨意將受到何等的攔阻!許多基督徒的情形正是如此,愛主並奉獻為主、事奉主,但還是滿帶著自己的主張和意見。因此,「認識己」、「對付己」並「脫離己」等功課對於完成神旨意,以及對於召會的往前是否受到攔阻非常有關。

 詩歌第一節是詩人看見己的不潔和污穢:「嘴脣不潔、心意不潔,都是失敗、都是污穢。」神就是光,光照並察明人一切的污穢。一個人在還沒遇見神時,總覺得自己好;一碰著神後,馬上就要覺得自己有錯。本節詩人與舊約申言者以賽亞有同樣的經歷。在以賽亞看見榮耀之基督異象的同時,他自嘆「禍哉,我滅亡了!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,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。」(賽六5)以賽亞看見己的敗壞,立刻有一個悔改,以致神差遣撒拉弗到他跟前用紅炭沾他的口,使他罪孽得洗淨。這實在是每個追求主之人的經歷,在神的光中認識滿了污穢的自己,並仰望得蒙潔淨作恩惠。

 接著,詩人蒙光照,在詩歌的第二至四節前半感嘆自己的美德、存心和動機都是敗壞的。第二節:「聖潔裏面仍有行為,謙卑時候仍憑自己;連我流淚為罪懊悔,都需你血把牠洗滌。」「聖潔」、「謙卑」及「懊悔」可謂人之美德,但這些美德一經主的光照,詩人就看出其中仍有「行為」,仍有「自己」,甚至連懊悔都要神的赦免。這是著名的《懺悔錄》著者奧古斯丁神父的經歷,他曾認罪到一個地步,看見自己為罪的懊悔和憂傷所流的眼淚,都需要寶血來洗淨。第三節:「最好存心仍存自己,最大捨己仍有動機。」基督徒奉獻給主是根據主的買,但就是在弟兄姊妹的奉獻上,都可能有自己的存心和動機。第四節前半「事奉神中,有己意思,愛別人中,有己興趣。」詩人認識己的糾纏何等深,甚至在事奉和愛中都有己的成分,也許事奉是因滿足自己的偏好,抑或愛人中有自己的揀選。(待續)(右昌大區 姚偉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