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福音」的意思是好消息或喜信;是使聽見的人喜樂的消息。基督徒最蒙恩的地方,是因著信而得著主耶穌的救贖,享受祂的救恩。路加福音十五章告訴我們,一個罪人悔改了,在天上都要為他歡喜,連父都歡喜快樂。沒有一件事比傳福音更造福人群了。只要你是基督徒,你一定喜歡看見人得救。

然而,很特別的是,在這首勸勉信徒傳揚福音的詩歌裏,詩人以問句開始,問句結束。他自問:「我豈可去,雙手空空?豈可如此見主面?」「我豈可以空手見主?豈可雙手空空去?」從對以往年日的計算,離世前的安息與憂愁,懊悔以往並願意奉獻歲月,到最後以自身經歷勸誨和激勵唱頌此詩的人,皆令我們摸著福音的負擔。

 此詩出自一個真人真事。1877年,作者羅德弟兄聽到一位佈道家(A. G. Upham)在信息中提到一個青年人。這位青年大約三十歲。在他即將病故前一個月,他信主得救了。信主後,他因臥病在床,行動大受限制。他後悔自己只剩下一點不多的時間能服事主。他告訴朋友說:「我不怕死,因耶穌已救我,但難道我就這樣空手去見主麼?」(“No, I am not afraid; Jesus saves me now. But oh! Must I go, and empty-handed?”)這令羅德大受感動且印象深刻。他便馬上寫成詩詞,然後交由史滌平(George Coles Stebbins, 1846-1945)譜曲。

 第一節說:「我豈可去,雙手空空?豈可如此見主面?從無一日為主作工,未有虜物獻主前。」寫出餘下年日無多,能以作工獲得虜物獻給主的感慨。第二節:「今日去世復有何恐?因為恩主已救我;但一想到雙手空空,愁雲立即覆我額!」因著得蒙救恩,即便去世,在信徒裏面有榮耀的盼望,令我們平安穩妥無所懼。這實在可說是得救的明證。但有一事:「雙手空空見主」卻會令信徒憂愁。在傳福音上,使徒保羅也有相似的感覺。他認為自己無論對希利尼人還是對化外人,無論對智慧人還是對愚拙人,他都是欠債的(羅一14)。他說若不傳福音,便有禍了;若甘心作這事,就有賞賜(林前九16~17)。

所以保羅成了神福音勤奮祭司,藉著這種祭司的事奉,包括許多污穢不潔之人在內的外邦人,就在聖靈裏得以聖別,成為蒙神悅納的祭物(羅十五16)。他勸勉我們:「務要傳道;無論得時不得時,都要預備好。」(提後四2)無論合時不合時,時機便利不便利,受不受歡迎,都要為著福音迫切而待命。接著,第三節表達那位故事主角心中的悔改和心願:「從前犯罪所廢歲月,假若現在能贖回,我必完全奉獻無缺,樂行主旨不再違。」到此,我們不妨回想一會。我們也許信主多年,若我們沒有完全奉獻給主,樂行主的旨意不違背。那我們是否在臨終前,將會和這位青年一樣懊悔憂愁呢?於是第四節說:「哦,願信徒速起熱心,殷勤作工趁白晝;死夜尚未臨到你身,努力救人不稍休。」副歌:「我豈可以空手見主?豈可雙手空空去?未領一人來歸基督!豈可雙手空空去?」深願這首詩歌一再影響我們,幫助我們,點燃、喚醒,或者維持,甚至加強我們裏頭福音的靈。當我們見主時,願我們都能坦然喜樂地說:「主阿,我雙手充滿的來見你了。」(黃恩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