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

我神是我大能堡壘,堅固保障永不頹;

致命兇惡雖在包圍,祂作幫助我何畏。

我們老舊仇敵仍在尋隙攻擊,

詭計、能力都大,又加狠心、毒辣,地上無人能抵他。

二、

我們若靠自己力量,奮鬥爭戰必失敗;

神選之人豈非在旁?為何不將祂倚賴?

這位適當之人,乃是基督本身;

祂是萬軍之主,萬世萬代無殊,勝利永遠惟祂屬。

三、

世界雖然充滿鬼魔,常施驚嚇謀毀壞,

但是我神定規藉我使祂真理得奏凱。

名利都可遠離,生死我也不計;

即使殺我身體,真理仍然屹立,神的國度永無已。

 

 這首詩歌的作者為馬丁路德。作於1529年,取材於詩篇四十六篇一至三節:「神是我們的避難所力量,是我們患難中隨時可得的幫助。所以地雖改變,山雖搖動到海心,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,山雖因海漲而戰抖,我們卻也不害怕。」歌曲也是他作的,他自己從這首詩中得到很大的鼓勵。全德國人人都會唱這首聖詩,兵士們在前線時更不停地唱著,人們稱這首詩為「宗教改革的馬賽曲」,在納粹統治前的真正「德國的國歌」。

 馬丁路德生於德國一個貧苦的礦工家,但父母極重視教育,竭盡全力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。馬丁自幼有音樂天賦,不但有卓越的歌喉,也能彈奏七弦琴。1505年,他大學畢業後,進修道院研讀聖經,三年後成為修士,在大學教授哲學和神學。1517年馬丁路德因當時教會的腐敗,他列出九十五條弊端與教皇及教會領袖爭辯長達三年之久,1520年被羅馬天主教會逐出。當時有許多人隨從他的宗教改革。

 在這首詩歌的三節裏,清晰的看出路德用生命捍衛的三件事:

 第一節:捍衛「真理」—因信稱義

 

1510年,還是修道士的青年路德,懷著一顆虔敬的心來到了他心中的聖城-羅馬。他付錢參觀了一項又一項的「聖物」,但主的話「義人必本於信得生並活著」(羅17)如雷轟閃電擊中了他,他心中滿腔的敬畏與肅穆霎時化作烏有,轉變成想抱頭藏匿的羞愧。他醒悟到整個羅馬天主教是多麼的迷信、荒謬。

 路德終於清楚,人得稱義,不是藉由苦行、痛悔、敬拜聖物、服從主教,而是純粹單一的藉著信。在這墮落的聖城中,信是最單純而可貴的。雖然當時有外在看得見從人來的逼迫,及逼迫背後撒但的主使,但馬丁路德卻因神的堅固及保衛,在這墮落的聖城中,持守最單純而可貴的信心。

 提摩太說到我們需要為神的經綸打那美好的仗。雖然神是無法被擊敗的,但我們與祂聯結的信心,卻是仇敵攻擊的對象。在我們這一面我們需要堅定地持守,就是緊抓不放這信心,就是主觀的來到神的話面前,並藉著話,憑著靈被神注入,而產生的信心。另一方面對於這信心我們也需要神的護衛,因為這是一場看不見的,屬靈的爭戰,所以我們要隨時倚靠祂,並接受祂的保護。(待續)(于允中)

參「水深之處—聽哪千萬聲音雷鳴~ 2000年經典詩歌盛宴」